合肥研究院召开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产业化项目遴选及激励政策研讨会
5月26至29日,合肥研究院连续四个下午在强磁场中心5楼会议室召开“产业化项目遴选及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激励政策研讨会”。合肥研究院院长匡光力、副院长江海河,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领导小组、筹备小组成员,院地合作处全体人员,研究院9家研究所和中心的分管领导、科研办及科技成果负责人100多人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由江海河主持。
匡光力作动员报告。他指出,建设技术创新工程院是大势所趋,不得不为。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驱动战略,强调了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为此,安徽省提出了建设技术创新型省份,推动安徽自主创新;合肥继续推进创新城市建设,积极打造创新高地。科学院是国家科技创新的火车头,必须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合肥研究院作为科学院在安徽设立的重要基地,应该积极参与本地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同时,建设技术创新工程院符合研究院自身发展需要。研究院很多科研成果一直没有找到很好的机遇和出处,没有转化,发挥不出作用。搭建技术创新工程院产业化平台以及淮南中心和铜陵皖江中心平台,就是推进更多的成果能够进行工程化研发并转化出去,为科研人员个人、单位和社会带来经济效益。
匡光力强调,技术创新工程院将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将合肥研究院的科研成果按市场化规则筛选引进,以获得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将制定知识产权转移转化的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和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在编科研人员在个人和单位意愿一致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去创新院工作,其编制不变;工资待遇由聘用方决定,依规取酬。技术创新工程院将设立产业化基金,积极支持合肥研究院成果孵化,重点项目可以申请合肥市专项设立的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项目基金;技术创新工程院的技术成果入股可根据合肥市股权激励政策提取入股作价金额的20~70%奖励科研团队和在转化过程中的有功人员;研究院的工程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指标将全部用于技术创新工程院产业化工作的导师,促进产业创新能力和水平;将成果转化纳入年终考核和职称晋升的重要指标,产业化工作与基础研究工作同等待遇,对产业化工作做出重大贡献者也可以职称晋升突破;技术创新工程院要在管理服务、市场推介、场地使用、经费提取比例等方面给科研人员以支持和政策倾斜。
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的初步规划用地425亩,位于合肥市高新区长宁大道、习友路交口东北角,一期建设2~3万平方米研发楼,投资1亿元,其中合肥市现金出资0.65亿元,合肥研究院现金投资0.35亿元,计划2014年年底开工建设。二期还将建设20万平方米的产业育成中心。本次项目遴选,意在掌握合肥研究院科技成果情况,并筛选出一批技术优势明显、成熟度高、市场化前景广、产业竞争力强的项目,列入创新工程院一期启动计划。未列入一期启动的项目,院地合作处将通过专门的平台对外宣传,寻找意向性合作伙伴,推进其转移转化。今年年底,研究院还将组织第二次产业化项目遴选,深入挖掘潜力,不断丰富和提升技术创新工程院项目孵化的内涵和水平,尽快做大做强自身并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研讨会上,9个研究所和中心共提出了92个待选项目。研究员们踊跃发言,积极展示自己的科研成果,很多项目都具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一些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王守国研究员的“等离子体餐厨油烟废气处理系统”、吴仲城研究员的“传感器标准化接口测试集成平台”、 王俊峰研究员的“治疗Ⅱ型糖尿病的新型药物开发”、刘青松研究员的“基于多种技术的药物选择性高通量评价平台”、高晓明研究员的“机载天然气管道泄漏激光遥感探测仪”、李海副研究员的“基于双目视觉的骨科手术导航系统”、郑之明研究员的“发酵法制备维生素K2”、王儒敬研究员的“农业大数据中心”、吴宜灿研究员的“精确放射治疗与质量保证系统-ARTS”、叶晓东研究员的“LED经济型贴片机产业化及示范应用”等项目都引起了与会专家领导的兴趣和关注,引起频频发问。
与会研究员还积极建言献策,对科研成果产业化推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及技术创新工程院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王守国研究员提出对于进入技术创新工程院的项目管理要建立退出机制,郑小兵研究员提出要建立相关的产品工艺的支撑条件,刘勇研究院提出要界定清楚技术创新工程院和合肥研究院之间的知识产权,郑之明研究员提出技术创新工程院要请有经验的企业家来管理,吴宜灿研究员提出要培养一支过硬的市场开发人才队伍,梁华为研究员提出要对科研人员进行技术转移转化工作指导,孙怡宁研究员提出要培养工程化研发人才,等等。这些问题都引起了技术创新工程院筹备领导小组和筹备组成员的重视。
研讨会现场
专家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