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大家创新愉快。三年前,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视察安徽,在与科研人员交流时如是说道。这既是美好祝福,也是殷切期望。三年来,在安徽这片热土上,各类人才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攻坚克难,不断取得新的创新成果。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首次实现洲际量子密钥分发;被称为“人造太阳”的全超导托卡马克实现一亿摄氏度等离子体运行,使我国在核聚变领域保持国际领先;高科技成果加速转移转化,创新成为助推我省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量子科技震惊世界
近年来,量子信息科技成为安徽基础科研的“代表作”。2016年8月16日,由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卓越创新中心潘建伟团队牵头实施的世界上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成功发射。至2017年8月,“墨子号”量子卫星完成了全部预定科学实验任务,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千公里级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另外,卫星还实现千公里级星地高速量子密钥分发,实现千公里级地星量子隐形传态。这些科学目标的圆满实现,充分验证了通过卫星实现远距离量子通信的可行性。
2017年9月29日,在国家发改委的支持下,由潘建伟团队牵头建设的首条远距离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京沪干线”正式开通。据了解,“京沪干线”全长2000余公里,可满足上万用户的密钥分发业务需求。结合“墨子号”与“京沪干线”,天地一体化的广域量子保密通信网络显露雏形。在此基础上,北京和维也纳之间相距约7600公里的首个洲际量子保密通信实验也得以实现,全球化量子通信的可行性也在探索之中。
这些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墨子号”量子卫星成功发射和完成科学实验任务分别入选英国《自然》杂志点评的2016和2017年度国际重大科学事件;相关成果入选两院院士评选的2016和2017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入选英国物理学会评选的2017年度物理学十大突破、美国物理学会评选的2018年度物理学十大亮点。另外,“墨子号”量子卫星科研团队被授予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2018年度克利夫兰奖,这是中国科学家在本土完成的科研成果首次获得这一重要荣誉。
科学岛上百花齐放
而在安徽另一基础科研“重镇”合肥科学岛上,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也在“原始创新”领域做出了一大批世界瞩目的基础科研成果。
其中,被称为“人造太阳”的东方超环EAST实现1亿度等离子体放电,拓展了高约束模式运行区间,为未来ITER运行和CFETR工程与物理设计提供了重要支持。
而岛上另一个大科学装置稳态强磁场装置,也实现了42.9万高斯稳态强磁场,2018年依托强磁场装置发表的高端国际论文数已与美国国家强磁场中心基本持平。
此外,搭载安徽光机所三台载荷的高分五号卫星在2018年5月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高光谱分辨遥感卫星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轨测试评审确认载荷各项指标均满足或优于指标要求。
固体所研制的着陆缓冲拉杆元件则成功应用于“嫦娥四号”探测器,为其今年1月3日在月球背面安全软着陆发挥了重要技术支撑。
科研高峰拔地而起
正在建设中的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将成为安徽科技创新的又一座高峰。记者从合肥市发改委了解到,目前科学中心已全面启动国家实验室及大科学装置建设。其中,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组建方案已上报国家等待批复,实验室承载主体——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主体工程建设顺利,1号科研楼地下结院主体工程建设顺利,1号科研楼地下结构已封顶。省能源实验室组建思路初步形成,正积极争创能源国家实验室。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已经获批建设,园区工程已正式开工,设施主体可研报告已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初步设计获得中科院批复。此外,合肥先进光源和大气环境预研等项目加快推进,积极争取列入国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序列。未来网络实验设施可研报告和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项目建议书获国家发改委批复,对应的合肥运行管控中心和合肥一级核心站前期工作正加快推进,将于今年启动建设。
另外,国家科学中心还在加快布局交叉前沿研究平台和产业创新转化平台。其中,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跻身首批6个国家研究中心,建设方案通过科技部专家论证。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已投入运行。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完成一期可研,天地信息网络(安徽)研究院揭牌成立。合肥离子医学中心自主研发的超导质子治疗系统三大核心部件通过测试,引进的质子治疗系统的核心部件——超导回旋加速器主体完成吊装……
按照规划,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将聚焦能源、信息、生命、环境等四大领域,解决重大科学问题、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催生变革性技术。
预计中心将于2020年基本建成;2030年成为国际一流水平、面向国内外开放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合作与竞争。
成果转化助推发展
安徽的科技创新,不仅致力于基础科研,也不断加快成果转移转化,形成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记者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了解到,其与合肥高新区签署建设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战略合作协议,并打造了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安徽工业技术创新研究院等平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记者了解到,目前很多科学岛上的科研成果,已经在合肥高新区等地转化为发展势头良好的高科技企业。其中,创新院孵化企业安徽中科美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车联网大数据中心与云服务平台”已在全国18个省份进行示范应用,成为全国公车改革成功蓝本。经过近五年的发展,公司目前人员团队已达到280人,2018年主营收入超过6000万元,斩获“高新技术企业”、安徽省“专精特新”企业等荣誉称号。
而毕业于科学岛的五位光学博士创办的合肥光博量子科技有限公司,在创新院以知识产权、现金进行引导性投资,并帮助企业获得投资基金700万元后,研发设计了大气污染在线溯源立体走航车,并在芜湖、淮南、徐州、济宁、石家庄等地开展走航服务,成果通过2018年度安徽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设备认定。
制造业“决胜”创新
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号角,已经在江淮大地吹响。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最为集中的合肥高新区,日前专门召开了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按照方案,合肥高新区将用3~5年时间,实施“510”工程,围绕制造业主体,加快发展五大重点产业,全力实施十项专项行动,推动全区制造业智能化水平跃上新台阶、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由高新制造向高新智造转变。计划到2021年,培育建设智能化生产线50条、数字化车间24个、智能工厂12个。
合肥高新区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制造业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领域。下一步将促进各行业加快智能化改造项目建设,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对传统产业改造,推进新一轮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项磊
报道链接:http://epaper.ahwang.cn/xawb/20190424/html/page_03_content_000.htm
(《新安晚报》,2019年4月24日,A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