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微博   微信

首页 > 新闻资讯 > 科技动态 > 全文

别让太多人成为创新的“落潮儿”

文章来源: 科技日报 / 网站编辑     发布时间:2016-11-25      浏览次数:



        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一批高“劳动替代性”技术快速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担心失去工作、丢了饭碗。除了产业工人外,埃森哲2015年进行的一项全球调查显示,在高技术行业、银行业、航空业和零售业等典型“白领行业”中,也有超过40%的人担心其岗位在未来受到具有认知能力的机器人的威胁。
 
        但也有很多人说,大家过虑了。因为从历史上看,虽然新技术会冲击甚至摧毁很多旧的行业和岗位,但它们也会催生更多新的、“意想不到”的行业、岗位和就业形态。比如德勤2015年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说,从英国1871年以来140多年的就业数据来看,新技术创造的就业岗位比毁灭的多。
 
        这确实是个好消息,但却很难让人轻松起来。除了历史经验并不总是那么有效以外,更因为它没有告诉我们宏观加总数据背后的群体和个体差异,也没有在讲述明天和对岸故事的同时,认真讨论今天以及怎么游到对岸的问题。更直白地说,它没有给予那些可能由于各种原因而难以游到对岸的人足够的关注。
 
        没错,在优胜劣汰的竞争中,总要有人败下阵来,承受失败的痛苦,这是竞争机制运转的前提。在这个唯有变化是不变的时代,人们确实应该养成灵活应变、永续学习并视变化为正常和机遇的习惯。但是,简单地以优胜劣汰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来看待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过程中随时可能被淘汰下来的“旧人”,既会让社会缺乏必要的温热,更会由于新旧群体间的冲突增加创新的社会成本。毕竟,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旧人”虽然缺乏足够的能力帮助自己,但他们却拥有足够的能力去反对他人。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高、就业压力仍然巨大的国家而言,我们比其他国家更需要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更需要最大化地开掘科技创新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我们需要高科技和新产业,犹如宝刀需要锋利的刀刃。但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单纯就创造就业岗位而言,高科技、新产业主要是明天就业岗位的创造者,无法解决今天的就业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通过新旧产业融合、共享创新收益,激活、安置好“旧人”,既是优化全社会人力资源配置的题中之义,也是缓解新旧群体冲突,降低创新社会成本的关键举措。
 
        创新总会涉及现有利益格局的调整,进而影响社会的阶层结构。眼下正在英美大行其道的民粹主义、保护主义和反全球化思潮提醒我们,在大力推进创新的同时,要特别注意探索一条更具社会包容性的创新道路,力求做到既让新人笑,又少让旧人哭。毕竟,让更多人共享创新收益既是促进创新的手段,更是创新的目的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