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微博   微信

首页 > 新闻资讯 > 科技动态 > 全文

创客教育:自下而上的悄然变革

文章来源: 科技日报 / 网站编辑     发布时间:2017-01-20      浏览次数:



        “创客教育不能立竿见影提高应试成绩,但能提高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动力,更能提高孩子应对未来社会的创新能力。所以,让家长放眼未来不‘近视’,是创客教育的预热课程。”
 
        本报近日接连刊出关于科学教育的报道后,一位读者在后台这样留言。
 
        确实,创客教育,是为了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才。当未来大门已在眼前,该用什么钥匙,将它开启?
 
        未来会是一个所有人教育所有人的时代
 
        雨果奖得主郝景芳,同时也是一位妈妈。她觉得,教育需要改变。
 
        郝景芳认为,工业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标准化。标准流水线生产,催生了标准化的教育体系。但这样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机械化的人,最终会被机器人取代。“我自己觉得,未来会是一个所有人教育所有人的时代。”人工智能时代,需要人性化、定制化的教育,需要一个灵活的、人与人的教育生态系统。
 
        “未来每个人都可以是产销者。”创客教育公司寓乐湾产品教研部总经理于峰自己就是资深创客。他开过小型社区创客实验室,放过自制探空气球。他非常同意郝景芳的观点。“学习的模式变了。不是老师来教你一个东西怎么用。而是你自己要有发现问题的眼睛,要能召集一群同样有想法的人,共同解决这个问题。”
 
        机器人教育公司ROBOTERRA联合创始人隋少龙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在他看来,创客教育的本质,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两点很重要:创造的能力和创造的方法。”创造的能力,需要知识的积累;创造的方法,则需要思维方式的转变。
 
        ROBOTERRA总部在美国,他们同样也和美国学校合作提供创客教育课程。隋少龙发现,美国的创客文化,不仅在校园流行,本身也在社区、在家庭扎根。
 
        一阵风火起来的创客教育
 
        北京万菱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其罡记得,2014年他们刚刚涉足青少年创客教育时,最大的烦恼,还是怎么唤醒大家的认知。
 
        2015年,引爆点突然而至,李克强总理带热了“创客”一词。“一时间,什么都成了创客教育。有些地方的教育机构甚至觉得,折纸飞机也是创客教育。”朱其罡说。
 
        隋少龙也有同感。创客教育成了筐,什么内容都往里装。“创客教育和手工劳动课的区别,很多地方没能分得清楚。”
 
        于峰见过一些学校,自己不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而是在一学期中选择一个星期,让学生在某个综合实验基地集中学习。这些课程安排,乍看之下确实琳琅满目:上午3D打印,下午无人机,第二天还有野外生存和消防演练。大杂烩看起来很美,似乎什么都触及。“场面很大,但这种拼凑的课程,能给学生带来什么呢?”
 
        在政府和政策的鼓励下,走在前列的学校已经开设了自己的创客空间。少年创学院CEO张路说,最常见的问题是“投入和使用频次不成正比”。
 
        柔软地改变教育
 
        其实,于峰也一直在思考,创客教育该如何与体制内传统教育融合。传统教育是学科化的,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实际上也是割裂的。它抽象,脱离真实情境。“如果要融合,在教育的什么阶段融合,融合到什么程度?它需要打破现有的教学结构,重新梳理。”
 
        目前来说,创客教育和传统教育“分数”的关系还不大。但是,相关活动和比赛,已经悄然兴起。
 
        清华大学最近就发起了面向中学生的2017“创计划”创客挑战赛,重点考核学生是否具有较好的快速学习能力和动手实现能力。创客挑战赛采取小组封闭式开发的模式,要在36小时内完成一个开放性的原型作品。据报道,获奖者可被推荐到学校招生办公室。
 
        前不久,由科技日报社、中国发明协会、中国教育报联合主办的第一届全国中小学生创·造大赛启动,旨在培育温暖的少年创造者。张路表示,比赛本身,也是对创客教育理念的传播。
 
        朱其罡则喜欢这次大赛的命题——未来家园之变暖的挑战。“除了关注自我和身边,创客们也应该放眼地球和人类。”他希望能合众人之力,打造一届理想中的比赛,不强调器材,而是将重点放在“创新”和“团队”上。
 
        从事创客教育多年的北京景山学校教师吴俊杰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创客教育是培养所有人创新、创业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视野所需的活动、课程、机制和环境的总和,它更多的是构建一种吸引力,“柔软地改变教育”。
 
        (科技日报北京1月1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