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微博   微信

首页 > 新闻资讯 > 科技动态 > 全文

七省高技术产业增加值超全国半数

文章来源: 经济日报 / 网站编辑     发布时间:2017-03-01      浏览次数:



        自2013年科技部支持江苏、安徽、浙江、陕西、湖北、广东、福建7省开展创新型省份建设以来,这些省份创新创业活力显著提升,为转方式调结构发挥出重要作用。
 
        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支撑经济可持续发展、扩大社会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自2013年以来,科技部支持江苏、安徽、浙江、陕西、湖北、广东、福建7省开展创新型省份建设,并在2016年印发《建设创新型省份工作指引》,下大力气引导区域优势资源创新创业。
 
        如今,创新型7省的创新创业发展成效如何?2015年,7省高新技术企业已达37446家,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国58.8%,较2013年增长1.1%;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全国45.1%,发明专利拥有量占全国45.0%;国家科技型孵化器339家,占全国45.8%,在孵企业2.89万家,占全国46.2%;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3268亿元,较2013年增长34.7%;国家高新区增加到60个,营业总收入共9.68万亿元,较2013年增长29.1%。
 
        区域创新能力调查数据显示,江苏近两年始终排在全国第一位;浙江仅次于北、上、广三地排在第5位;安徽始终排在中部六省第一位;陕西近三年保持快速上升势头,在西部12省市中仅次于重庆,排在第二位。
 
        强化创新源头供给
 
        作为区域创新的领头羊,近年来,江苏主攻产业创新源头方向,组织实施前瞻性产业技术创新专项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国家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国家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相继落户;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研制的“神威·太湖之光”连续两次荣登全球超级计算机TOP500排名榜首,其相关应用成果获得国际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最高奖戈登贝尔奖,填补了国内空白。
 
        安徽立足和整合科教资源优势,特别是发挥合肥地区大科学装置集群效应,打造世界一流的大科学工程和设施集群,支持在前沿高技术领域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为科技、产业持续发展提供源头创新支撑。目前,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已获国家正式批复。安徽省先期投入10亿元,启动建设量子信息科技创新研究院,培育创建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并作为省科技创新“一号工程”。
 
        与此同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现新突破,浙江融合线上线下资源,建成集“展示、交易、交流、合作、共享”五位一体的科技大市场,“十二五”累计签约技术合同3.6万项,成交金额330亿元。自2012年以来,浙江全省举办科技成果竞拍30余场,其中省级7场累计竞拍科技成果735项,总成交价13.1亿元,溢价幅度达30%以上。前6届成交的634个项目中,已有322项实现产业化,新增销售收入228.45亿元,实现利润11.09亿元。
 
        陕西还开辟出一条科技成果转化的新路径,通过提出空天动力研究院组建方案,建设兵器工业集团军民融合产业基地,促进军口和民口项目、人才、资金、平台、基地的互通融合,并开展国防专利解密和权益归属试点,参照科技成果转化股权和分红激励的有关政策,鼓励军工单位科技人员实施成果转化。此外,陕西还设立军民融合专项发展基金,加大对“军转民”和“民参军”项目、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等资金支持,推动一批军民两用重大科技成果服务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产业创新主体显现
 
        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支撑经济可持续发展、扩大社会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广东省就把创新落实到科技型企业和产业的方方面面。
 
        以深圳为例,针对中小企业量多面广、创新动力强劲但实力较弱的特点,深圳重点打造以重大共性和关键技术为主的行业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和以提供检测、实验条件为主的检测实验平台;针对大企业创新实力雄厚的特点,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实验室,进行前沿技术攻关,实现核心技术突破,发挥自主创新活动的引领作用。
 
        目前,一批拥有创新技术和创新精神的企业已在市场经济大潮的洗礼中脱颖而出,深圳已形成六个“90%”的格局,即90%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的研发人员在企业,90%的科研投入来源于企业,90%的专利生产于企业,90%的研发机构建在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龙头企业。
 
        在江苏,相关部门正积极开展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动计划和科技企业“小升高”计划,启动建立国家级企业研发机构培育点,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2016年,江苏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1万家,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保持在90%左右,企业专利申请和授权量稳居全国第一,落实企业科技税收减免额超过300亿元。
 
        安徽已推进11项重大政策先行先试,500多家企业列入股权与分红激励试点,共激励科研及管理人员2259人、激励股权13521万股、激励金额达5.67亿元。其中,合芜蚌国家自创区高新技术产业、发明专利、高端人才和成果都占比全省60%以上。此外,安徽正建立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套政策、一批项目、一个园区、一批核心技术产品的“六个一”推进机制,探索科技支撑产业创新升级。
 
        创新人才快速集聚
 
        2015年底,一项名为“城市合伙人”的计划在武汉东湖高新区落地。这项计划的重点是为集聚创新产业人才,聚焦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三大产业领域,引进产业领军人才、知名创业投资人、优秀年轻科技人才来武汉共建共创、共享共荣。
 
        经认定的“城市合伙人”将实行“一张绿卡全程服务”,凭卡可享受奖励补贴、创业扶持、居留落户、子女入学、医疗社保等相关待遇和服务,一窗口受理、一站式联办、一网式运行,各部门“见卡服务”。2016年12月,武汉市还出台相关鼓励政策,对“城市合伙人”创新创业中的10种失误、失败情形予以免责,并提供持续支持。
 
        截至2016年,已有119名人才入选武汉“城市合伙人”计划,其中多数为具有海外工作经历,拥有国内外领先的核心技术产业领军人才。未来,湖北还将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创新人才集聚工程”,加大高技能人才培育力度,推广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共用、产学研合作培养、“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领域的人才储备。
 
        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江苏面向全球选聘引进了19位项目经理和近200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培育组建了28家会员研究所,启动建设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深入推进苏南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累计入选国家“千人计划”696人,其中创业类247人,占全国的31%。
 
        当前,创新创业生态逐步完善。江苏实施“创业中国”苏南创新创业示范工程,开展众创集聚区、“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业孵化链条建设试点,全省拥有省级以上备案众创空间384家,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582家;开展国家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省市联动建立科技金融风险补偿资金池,形成以“首投”“首贷”“首保”为特色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全省新型科技金融组织达147家,创业投资管理资金规模超过2100亿元。